学院新闻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广州大学刘晓明教授来文学院交流

发布者:  时间:2016-09-08 23:46:51  浏览:

5月6日下午,广州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刘晓明教授访问文学院。刘教授应邀在主校区主713会议室为文学院师生作学术研究心得交流报告。报告会由副院长孙长军教授主持,并进行了精彩的点评。文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古代文学课程组老师与学生等100来人参加了报告交流会。

报告中,刘晓明教授重点介绍了他在多年学术研究方面的心得。在治学上,刘教授指出文献的选择、分析与精华的发现对研究极为重要,哲学思考对研究的系统指导也非常重要。刘教授启示师生们要重视理论研究,论文要有创新性和独到视角,才能在高级刊物发表;在学习与科研中,要根据自己的兴趣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去做学问。

交流会上,院长张学松教授、课程组的老师们与刘晓明教授对文学硕士点申报、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等进行深入的探讨与分析。刘教授还详细解答了学生关于考研的复习与应试技巧的问题,他表示对海大文学院报考广州大学文学硕士研究生的考生会予以关注和指导。

 

刘晓明教授简介

 

刘晓明,广州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文学博士,广东省重点研究基地“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学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广州市中国语言文学一级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广州市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论文3篇,并在《文史》、《文学遗产》、《中华文史论丛》、《世界宗教研究》、《教育研究》、《文献》、《燕京学报》、《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等重要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2002、2008),另主持教育部项目4项,省社科规划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鉴定为“优秀成果”。科研成果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广东省政府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广州市市政府一二等奖5项。

 

学术成果

1、《杂剧起源新论》,《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3期,《新华文摘》2000年第8期全文转载
  2、《语文的离合与中国文学思维特征的演进》,《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1期,《新华文摘》2002年第4期全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2年2期转载
  3、《中国古典戏剧的限制、突围与理论意义》,《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3期
  4、《龙衮与〈江南野史〉》,《文史》,2002年第2期
  5、《“斫拨”与唐代杂剧形态》,《文史》2005第4期
  6、《“入末”新解与戏剧末脚的起源》,《文学遗产》,2000年3期
  7、《“传统文学与现代性”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文学遗产》2005年1期
  8、《“合生”与唐宋伎艺》,《文学遗产》2006年2期
  9、《试论以巫啸为中心的岭南民间宗教》,《世界宗教研究》,2001年3期
  10、《唐〈教坊记〉之歌舞戏疏证》,《燕京学报》2005年
  11、《〈嗓淡行院〉考》,《文献》,1999年4期
  12、《鹘伶声嗽与南戏体制渊源》,《文献》,2001年4期
  13、《唐代杂剧四证》,《文献》2005年第3 期
  14、《晚清小说》,《文献》2008年1期
  15、《〈墨子〉别解二例》,《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三辑,中华书局,1995年
  16、《“建”的文化隐义与建鼓的来历》,《中国典籍与文化》2001年4期
  17、《论古代戏曲中的插演》,《戏剧艺术》2005年第3期
  18、《魏晋胡汉文化习尚比较研究》,《争鸣》,1989年5期
  19、《符箓与古文字的释读》,《学术研究》,2001年8期
  20、《三清山古印考》,《江西社会科学》,2001年7期
  21、《南戏缘起新论》,《南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华书局,2001年5月
  22、《狼抗与躴躿证古》,《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8期
  23、《交互视野下的“文化遗产”与“濒危剧种”》,《文化遗产》2009年2期
  24、《杂剧脚色何以先有副净后有净说》,《艺术百家》2005年5期
  25、《旦脚起源于声妓说》,《艺术百家》2006年2期
  26、《净脚起源于“靓妆”说》,《艺术百家》2007年3期
  27、《戏剧研究:从文本解读到表演形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八辑,2005年
  28、《“院本”是行院之本吗?》,《中华文史论丛》2007年第2期。
  29、《古申汇考》,《江西师大学报》1991年3期
  30、《穿越通识与大类教育的深层理据》,《教育研究》2012年7期。

著作《杂剧形成史》,中华书局,2007年

 

主持项目

1、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类群理论与杂剧的生成》(2002),被国家社科规划办公室鉴定为“优秀成果”。(2006)
  2、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从田野到理论:中国古典戏剧的形上之思》(2008)
  3、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岭南濒危剧种研究》(2005)
  4、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07)
  5、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十五”规划项目《杂剧形成史》(2001)
  6、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江南野史〉的校注、辑佚与研究》(2002)
  7、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广东清代孤本小说〈煲老鸭〉的发现与研究》(2002)
  8、广东省社科基金项目《学术研究的理论、方法和限度》(2008)
  9、广东省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俗文学文体关系》研究(2009)

10、参与国家重点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古代戏剧形态研究》,被国家社科规划办公室鉴定为“优秀成果”。(2007)

 

获奖情况

1、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2、论文《杂剧形成史》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3、专著《杂剧形成史》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2009)

4、《语文的离合与中国文学思维特征的演进》获广东省政府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5),广州市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4),广东省委宣传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论文奖(2003年)。
  5、《中国古典戏剧的限制、突围与理论意义》广东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11),广州市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10)。

6、《“斫拨”与唐代杂剧形态》获广东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7),广州市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6)。
  7、《杂剧起源新论》获广州市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2)。
  8、《“入末”新解与戏剧末脚的起源》获广州市社联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4)。
  9、《魏晋胡汉文化习尚比较研究》获江西省首届青年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0)
  10、2004年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本文链接:http://www1.gdou.edu.cn//wxy/content/?483.html